坐式便池为什么叫"马桶"?和马有关系?

zxc2021-07-06 08:44:49洁具94

人坐的桶,为什么要叫马桶?这要追溯到北宋时期欧阳修的《归田录二》中的“木马子”,这是对于马桶最早的文字记载。至于马桶的历史,这得从汉朝说起,《西京杂记》上说,汉朝宫廷用玉制成“虎子”,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,以备皇上随时方便。这种“虎子”,就是后人称作便器、便壶的专门用具,也是马桶的前身。据说这种“虎子”也是受高祖刘邦以儒生之冠当溺器而受到启发才发明出来的。 它跟俺的关系绝不仅仅是接纳排泄物那么单纯,那也显得太过寻常落了俗套,把俺与它的关系沦落成它与一般人那么的普通,是不明智的想法。它带给俺的欢乐时光以及内省思考,往往是难以省略和忽视的。严重点儿说,在马桶上成长,喜忧参半,然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就是说在别处想一个小时才能琢磨明白的事情,坐在马桶上,也许半个小时就醍醐灌顶般的参透了。 马桶的功能,以及它带给俺的强烈冲击感受,往往让俺觉得人生四大快事有巨大的缺陷。金榜题名时,洞房花烛夜,久旱逢春雨,他乡遇故知,最多只能称之为外快,真正的内快便是第五大快事——马桶夜读诗。谁能料到,真正凝气聚神领悟书中精髓的时刻,竟然是在不登大雅之堂的马桶之上呢?可人生处处都是意外,没有做不到,只有想不到。任何事都是诌不全的,再面面俱到,依然有百密一疏。 从小到大,俺已不能一一悉数,马桶辅助俺看完了多少本人类智慧的结晶。而马桶也肩负着帮俺择优录取优胜劣汰,从百里挑一好书的重任。俺基本得出以下结论:不能吸引俺在卫生间里读的书,通常都是老太太的臭长裹脚布,或者狗屁不通丢人现眼的擦PP纸,读之令人肠结便秘苦不堪言。而俺肯带到卫生间里的书,往往承受着俺对它们的巨大信任和喜爱,它们会不辱使命的协助俺畅快淋漓。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各种书籍,取其精华,弃其糟粕,人们肉眼做不到的事情,马桶它却成功地做到了,汗颜呐! 想想看,臀坐马桶,遐思迩想,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,谈笑有鸿儒(书中的),往来无白丁(现实中的,因为门插着呢),这样的时刻,寂静无声,没人打扰,久在其中又不知其臭,俺往往会沉浸书中不能自拔。俺向来不是一个能集中精神力的好学生,学生时代老师的年终评语,往往是三点必不可少,一是话多,二是小动作多,三是精神集中不了五分钟。老妈为此颇伤神,以为俺得了多动症,又听说吃味精容易导致多动症,从此菜中不放味精……可是,如果老师有幸看见俺坐在马桶上全神贯注的小模样,他(她)应该会激动的双泪横流吧…… 老妈对俺如此依赖马桶深恶痛绝,她和老爸围追堵截,防止俺把书带入卫生间内。发现后撕无赦,小时候更是发生过被活活从卫生间拖了出来,书毁人伤惨绝人寰的事例。俺每每与他们斗智斗勇,把书贴着肚皮放在衣服里,刚好插在皮带那儿,为了不引起他们怀疑,还故意甩着胳膊在他们面前晃几圈,然后才光明正大绕进卫生间,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……可即使这样,老妈仍然不时“咚咚”狂擂卫生间门以及不断重复“你是不是要在里面过年”之类话语,面对这样无聊的干扰,俺下定决心,不怕牺牲,排除万难,争取胜利!基本能做到目不斜视、耳不分听,如入无人之境,心无旁骛到出神入化的地步。 每当俺回忆起这段不堪的历史,都忍不住热泪盈眶,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啊,随心所欲又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,俺可以理解:俺——要——读——书!是一个孩子心底发出的最强烈的呼喊。那时的俺有一个梦想,要设计一个最前卫的卫生间,中间是舒适的马桶,四周是摆满了各种书籍的书架,顺手可以方便的取得,俺再也不用偷偷摸摸,跟见不得阳光的小老鼠似的……

要说马桶的历史,这得从汉朝说起,《西京杂记》上说,汉朝宫廷用玉制成“虎子”,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,以备皇上随时方便。这种“虎子”,就是后人称作便器、便壶的专门用具,这也是马桶的前身。如按此说,据说这种“虎子”也是受高祖刘邦以儒生之冠当溺器而受到启发才发明出来的。关于“虎子”的发明还有另外一种说法,据说也与皇帝有关。相传西汉时“飞将军”李广射死卧虎,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,把小便解在里面,表示对猛虎的蔑视,这就是“虎子“得名的由来。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龙庭时,只因他们家先人中有叫“李虎”的,便将这大不敬的名词改为“兽子”或“马子”,再往后俗称“马桶”和“尿盆”。这中间还有一个笑话,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四川,将后蜀皇宫里的器物全运回汴京,发现其中有一个镶满玛瑙翡翠的盆子,欢喜得不得了,差点儿用来盛酒喝。稍后把蜀主盂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召来献身,花蕊夫人一见这玩意儿被大宋天子供在几案上,忙说这是我老公的尿盆啊!惊得赵匡胤怪叫:“使用这种尿盆,哪有不亡国的道理?”马上将这宝贝击碎。 对于马桶最先做了详细文字记载的是北宋时期欧阳修的《归田录二》中的“木马子”,《辞源》中对其解释为“木制的马桶”。中国古代民间使用的马桶是一种带盖的圆形木桶,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涂抹。 抽水马桶是谁发明的,连许多专家也说不清,但可以肯定的 是外国人发明的。20世纪六七十年代,抽水马桶开始在欧美盛行 ,后来传到日本、韩国等亚洲国家,80年代初在北京高级宾馆出 现。 我们不喜欢谈论厕所,所以产生了很多这方面的隐语,如1号 、化妆、“伦敦”(轮蹲)等。但实际上我们非常在意它,不妨 像美国有本畅销儿童读物叫做《人都要尿尿》一样直截了当地说 出来。上海作家蔡翔在回忆20世纪50年代苏州河一带居民的日常 生活时写道:“晨光初现,粪车就会摇着铃铛走进小小的巷子, 许多的男人和女人就会揉着睡眼,拎着马桶,依次走出家门,然 后,就在一个公用的自来水龙头前排起长队。”所以,那时的苏 州河永远稠得像黏汁,水面上永远漂浮着粪便。 人人都要上厕所,但用什么样的便具实在有天壤之别。20世 纪初的包身女工们在规定的五分钟内“半裸体地起来开门,拎着 裤子争夺马桶”;而在朱门深墙内院,主人上厕所,佣人则拿温 热的毛巾毕恭毕敬地侍候着,主人屙完了还要说“满好”;现代 人更是君子不用动手,就能使坐便器自动完成冲便、洗净、烘干 的功能。马桶变迁的100年,是泪与笑的100年。 抽水马桶是谁发明的,连许多专家也说不清。一种说法是15 96年英国贵族约翰·哈灵顿发明了第一个实用的马桶——一个有 水箱和冲水阀门的木制座位,在此之前,不少人总是去最近的大 树下和小河里就地解决。尽管哈灵顿发明了马桶,但由于排污系 统不完善而没能得到广泛应用。1861年,英国一个管道工托马斯 ·克莱帕发明了一套先进的节水冲洗系统,废物排放才开始进入 现代化时期。 抽水马桶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欧美盛行,后来传到日 本、韩国等亚洲国家,80年代初在北京够点档次的宾馆里才见得 到。但现在连北京稍像点样的收费厕所里都用上了它,坐着真比 蹲着强。这种装置因为采用虹吸、螺盘虹吸等原理将溲溺抽走, 而非人们想象中的用水冲,所以叫抽水马桶。如何又省水又吸力 大,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。 虽然抽水马桶已经较为普及,但现在发展中国家还有29亿人 用不上卫生间。